王学仁简介
告诉你个“泥咕咕”的故事prefix = o ns = 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office"
薛振忠
豫北平原中部,隋大运河永济渠段故道(今卫河)东岸,在西南至东北不足四公里的直线距离内,排列着浮丘、大伾、凤凰、紫荆四座小山,而位于中心的大伾、凤凰两小山之间的开阔地带南部,有一个七百户人家的自然村落。这,就是1993年被国家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的杨玘屯。
它,古老而又现代,神秘而又张扬。
说它古老,是它形成于隋末唐初,如今已经历了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风雨雨;说它现代,是说它带着历史的韵味步入了现代社会。说它神秘,是因为这里是流传千年的泥玩艺术的发祥地;说它张扬,是因为它用这种传统艺术,在现代艺术的海洋里荡起了一片片美丽的涟漪。
这里的故事,如一碗美酒,一杯甘露。
“泥咕咕”大败宇文化及
杨玘屯的泥玩具,种类繁多。每当浚县庙会,你只要浏览一下那近prefix = st1 ns = 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smarttags" 两公里的泥玩市场,千姿百态的泥玩具就会跳入你的眼帘:你看那鸟,就有布谷、燕子、鹌鹑、麻雀、鸳鸯、天鹅、鸡、鸭;你看那马,就有单头马、双头马、奔马、卧马、活头马、兵马;你看那人,有程咬金、秦琼、罗艺、魏老道、牛郎、织女、白娘子、美猴王、猪八戒、沙和尚;再看那兽,有狮子、猴子、小狗、小肥猪……,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泥咕咕”。
说起泥咕咕名字的起源,古老而又神奇。
相传,隋末农民起义的瓦岗军中,有一个将领叫杨玘。杨玘,东郡(现滑县)人,自幼家贫,五六岁时,父亲不知从何处捉来一只布谷鸟,交给杨玘玩耍、喂养,这只布谷鸟一下子成了杨玘的心爱之物,他精心喂养它,细心照料它,它与杨玘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。杨玘走到哪,它跟到哪,不飞,不跑。它也成为小杨玘向小朋友们炫耀的资本。可惜好景不长,这一消息被邻村一位地主的恶少得知,趁个机会,从杨玘手里抢走了布谷鸟。
回到家里,杨玘哭闹不止,要父亲为他讨来布谷鸟,可父亲得罪不起那家有钱有势的地主。杨玘的父亲心灵手巧,无奈之余,和了一团泥,捏了个泥布谷交给杨玘当玩具。泥布谷虽象,但不会叫,杨玘硬是不要,这可难坏了父亲,但他灵机一动,把泥布谷腹内挖空,又分别在它的嘴部和喉部扎了两个相通的斜眼,一吹,泥布谷会叫了,杨玘乐了,泥布谷成为小杨玘最心爱的玩具。
十几岁的时候,小杨玘也模仿父亲捏泥布谷,学会了。于是他就常常把自己制作的泥布谷赠给小朋友们,杨 玘成了会捏制泥玩具的“艺人”。
隋朝末年,翟让在瓦岗寨举起造反大旗,消息传来,受尽富人欺凌的杨玘率领自己的一帮穷朋友揭竿而起,投奔瓦岗军。
杨玘英勇善战,很有军事才能,后被李密封为将军,编为徐茂功的部下。
古代军队联络信号、下达军令的工具为海螺或牛角,杨玘起兵时,没有这些工具,杨玘想,泥布谷声音悠扬,传播甚远,我们何不把它当作“号角”。于是,他发挥自己的泥玩技术,捏了几十个泥布谷,分发给各部首领使用。从此,泥布谷就成了杨玘军中特有的“军号”。后来,泥布谷的名子长期流传,就演变成了“泥咕咕”。
瓦岗军占领黎阳城(当时黎阳城在今大伾山西北,大伾山、凤凰山之间开阔地的北端,后地面下沉,再加上卫河、黄河泛滥,泥沙淤积,埋入地下),徐茂功在城西南的制高点大伾山顶设中军帐,建中军亭,派杨玘在大伾山东南一公里处扎营,作为中军帐的东南门户,以防东南方向扬州的隋军的进攻(即现杨玘屯村处)。
大业十四年(618年),隋将宇文化及前来争夺黎阳西南三十里之童山脚下的仓城。李密、徐茂功率主力于童山坡与宇文化及大战,杨玘奉徐茂功之命率少数人马留守大伾山。宇文化及得消息后,顿生一计,一方面派一部在童山一带牵制李密、徐茂功军,一方面抽出兵力,偷袭大伾山。当时,留守大伾山的军队只有两千人,而前来偷袭的宇文化及军队却达两万人之多。杨玘就在大伾山上与宇文化及唱起了“空城计”。他首先命令部下连夜扎出五万个草人,卧藏于大伾山各处,接着选出几十名手艺精巧者,在他的指导下捏出二千多个泥咕咕,分发给每个士兵并作了精心安排。是夜,宇文化及来袭,随着杨玘一声悠扬高亢的泥咕咕声,杨玘部下遍山树起五万个草人。星光朦胧,宇文化及军看看大伾山忽啦啦站起几万兵士,就有些胆战心惊,接着,大伾山漫山遍野响起泥咕咕声,如同当今战场上的万号齐鸣。随后又是喊杀声震天。那阵势声威如同十万之众。宇文化及慌忙撤军,杨玘乘机追杀,大获全胜。
泥咕咕成为杨玘屯的新兴产业
唐朝武德二年(619年),李密投唐又叛唐,终为唐所杀。李密死后,余部群龙无首,李渊派李密旧臣魏征到东郡一带招抚李密旧部。魏征亲赴大伾山动员徐茂功归服唐朝,徐茂功深明大义,为减少战乱,遂率部众西入京接受唐朝招安。
杨玘本为纯朴农民,起义是为灭暴政除隋害。现隋灭唐兴,天下安定,人民安居乐业,早已厌倦戎马征战的杨 玘及部分部众,在徐茂功启程西归前请徐茂功转奏唐朝皇帝李渊,要求解甲归农,得到唐朝的许可。于是杨玘及部分兵士,便脱下戎装,就地开垦荒地,成为农民。杨玘原屯兵之地就兴起一个自然村落,它的名字,也就顺理成章地叫杨玘屯了。
这时,杨玘军中用了多年的军号——“泥咕咕”,也便返朴归真,成了杨玘屯孩子们独特的长期流传的玩具,泥咕咕的制作手艺也流传了下来。大人们有了兴致,便捏几个交给孩子的玩耍。
唐贞观十九年(645年)初唐佛学大师玄奘天竺国取经东归。此后,在他及唐玄宗的推崇下,崇佛之风日盛。开元年间,大伾山天宁寺大佛重修,南侧又建成兴国寺,到大伾山朝拜佛祖的香客络绎不绝,浚县庙会初露端倪。据传,一个偶然的机会,杨玘屯农民杨玘的第六代孙,一个叫杨全的因生活所迫,在庙会期间,将自己捏制的100个泥咕咕到天宁寺前试着出售,以期换几个钱买断炊之粮,谁能想到,他的泥咕咕竟被香客一抢而空,换回了一百个开元钱。他乐颠颠地将这一意外收获告诉左邻右舍,杨 玘屯人争相效仿,一时间,捏制泥咕咕的新兴“产业”在杨玘屯兴起。
明朝嘉靖十九年,进士蒋虹泉到浚县任知县,他的儿子病了三年,遍求良医,不见好转,有人给他献策说:“碧霞元君显灵一方,祷之,必能获福。”蒋信以为真,具衣冠到城南城皇庙左的碧霞宫进香许愿,凑巧,不到10天,他儿子的病好了。蒋虹泉便捐巨资大兴土木,将碧霞宫迁到浮丘山顶,建成规模宏大的碧霞宫,并号召各地百姓,信奉碧霞元君。在官府的推崇下,碧霞元君一时成为豫北百姓的庇护神、送子老奶,香客日众。浚县庙会由此形成两个中心并举的局面(第一个庙会中心在天宁寺,第二个庙会中心在碧霞宫)。庙会年举行两次,第一次在农历正月,由正月初六到十六,会期十天。庙会有两次高潮,第一次高潮为正月初九,第二次高潮为正月十六,香客日达两万。第二次庙会为八月庙会,日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到八月初一。
浚县庙会规模的扩大,为杨玘屯泥咕咕带来广阔的市场,带动了泥咕咕产业的发展,这时的杨玘屯一百多户人家,已是家家从事泥咕咕生产了。有人估算,庙会上泥咕咕的销量日达20万个。
清代康熙年间,刘德新出任浚县知县,他为了促进浚县城区的繁荣,十分关注浚县大伾、浮丘两山神文化的建设和庙会的发展。他带头号召全县人民捐资,在大伾山北端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吕祖祠系道教建筑,计有吕祖祠、纯阳洞天、太极宫、万仙阁等大型建筑,并开劈了从大伾山西北侧上山的盘山道,以便将大伾山庙会区和浮丘山庙会区、城区连成一片。由此,浚县庙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,庙会形成天宁寺、碧霞宫、吕祖祠三个中心并连成一片。正月庙会,已从正月初六延伸到月底。庙会期间,各地的高跷、花船、舞狮、舞龙、武术民间艺术团体又争相到会演出,更加烘托了庙会的气氛,浚县两山,一时成为北方的神文化中心。庙会期间,碧霞元君、西天佛祖、吕氏大仙的信男善女们,蜂拥而至,日达数万。
由此,杨玘屯的泥咕咕生产更加红红火火,已是三百户人家的村庄,老老少少,通宵达旦,生产销售。这时,它的品种已由原来的泥布谷发展到马、燕子、泥人、口哨等几十个品种,销售量日达数十万。杨玘屯人也因泥咕咕产业的发展大受其益,杨玘屯人说:“过一个庙会,我们等于过一个麦”(麦季,指收入相当一季农业的收入)。
民国初年,杨玘屯的泥咕咕开始进入常年生产、销售时期。这个开始,有个美丽的传说:民国初年,军阀混战,民不聊生,一个青黄不接的春季,一姓王的农民(现已无人能说出他的名子),眼看着就揭不开锅盖了,就试着将泥咕咕挑着到乡下去卖。小贩下乡,需要叫卖,然而,他虽心灵手巧,但却性格内向,腼腆害羞,怎么也叫卖不成。跑一天,也卖不了几个,妻子说:“泥咕咕都会响,你吹吹,孩子们不就来了。”他试了试,泥咕咕虽能吹,但发音单调,收效并不大。就想,如能有个能调声的乐器,吹个曲,就会好些,可用个什么东西呢,怎么买得起乐器呢?一日,这里刮了一场罕见的大风,他听到风声中传来一阵“嗡嗡”声,且时大时小,音质有所变换,很有点音乐的味道,找来找去,原来是墙角放着的一只小口大肚的报废了的瓮发出的,它上面被前二年在村里追杀的两支散兵,打了几个枪眼。它的口正对着风吹来的方向,时隐时现埋在一堆树叶中。它正伴随着风速、风向的旋转,及围在周围的树叶在风吹下对枪眼的时关时闭而奏乐呢。一个灵感来了,他捏制了一个鸡蛋大小的泥瓮,并在腹部设计了七个能调音的小孔,经过一段练习,一支支曲子奏出了。后来,为了增加它的坚固性,又进行了烧制,使其变成“瓦”质。此后,他挑担下乡,每到一处,一曲终了,便围来一大堆孩子们,他的泥咕咕也一售而空。一次,有人问他吹的乐器叫什么名字,他想了想,吐出一个恰如其分地名子——“瓦瓮”。
不久,杨玘屯人都学会了他的“营销策略”,杨玘屯的泥咕咕生产,冲破了季节的限制。
走进现代的杨玘屯
1949年,新中国诞生了,新生的中国,社会安定,经济繁荣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浚县庙会进入它的全盛时期。据有关资料统计,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庙会香客可日达10万,七十年代日达15万,到八十年代已达20万了。到九十年代,随着旅游意识的增长,庙会新族——游客数量年年猛增,九十年代末期,香客、游客合起来每日不下30万人。
除正月、八月庙会外,不知从那一年,这里又兴起一个为碧霞元君(俗称老奶)祝寿的热(当地叫暖寿)。相传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老奶的生日,凡在老奶那里许过愿、得过恩赐的都要为老奶暖寿,此活动规定,所有信男善女,都要在五月二十四晚上进碧霞宫,一直或坐或睡到第二天早晨。每逢老奶诞辰,远近的信男善女,云集浮丘山。若大个碧霞宫,哪里容得下数万香客,于是,这天夜晚,浮丘山的漫山遍野、旯旯旮旮,密密匝匝,黑压压如蚂蚁一般,他们焚香祈祷,或坐或卧,直到天亮。前来为老奶祝寿义务演出的电影、民间文艺团体数也数不清,有人曾数过一次老奶寿诞之夜的电影,这晚,整整108部电影机同时上映。
香客的来来去去,城区、两山把玩逗留,一连延续一周有余,可谓一个不叫庙会的庙会。
浚县庙会,对杨玘屯泥咕咕的生产的带动作用,无疑是空前的。同时,泥咕咕在豫北、冀南、鲁西、晋东人的庙会生活中,也往往激起数不胜数的美丽的生活的浪花,大凡经历过五、六、七十年代庙会生活的人,忆起往昔,都会为你描绘一幅幅生动、有趣、有关泥咕咕的生活场面。每当老人们启程赶会,他们的子孙总要把他们送到街头、车站或码头(那时,卫河航运方盛)一再告诉老人:“回来给我捎个泥咕咕。”老人们下会,到村头、车站、码头来接老人的孩子们,总是用渴求的眼晴望着老人,问的第一句话是:“给我捎泥咕咕了吗?”当他们接到老人给他们买的泥咕咕时,无不欢呼雀跃。
那时,在如云的香客中,以老人、妇女为多,在坐船、乘车或步行旅途中,少不了求前来围观的孩子的帮忙,或上车、上船求人挽扶,或徒步小息讨个凳子,或口渴讨碗水喝,这些围观者就成了“小志愿者”。香客们为了求得“小志愿者”的热情服务,往往拿出泥咕咕馈赠给他们。更有乖巧的孩子,在车站、码头、村边迂见香客过往,编出了动听的歌谣,向香客们讨要泥咕咕:“赶会的老奶奶给俺个泥咕咕儿,回家叫您添(生)个孙儿”;“赶会的老爷爷给俺个泥狗狗(泥咕咕的一种)叫您活到九十九。”听着这些美好的祝福,善良的老人、妇女,谁好意思不去满足孩子们的渴求呢?于是,他们或从船上,或从车上,或在路上,便将大把大把的泥咕咕向岸上、路边、村头的孩子们抛撒。
这时的庙会期间,泥咕咕的销量每日不下百万件。
泥咕咕乐了如云的香客,乐了他们的儿孙,也乐了沿途的孩子,更乐了生产、销售泥咕咕的杨玘屯人。杨玘屯生产泥咕咕的情境可谓热火朝天,每当夜晚,你走进这个六七百户人家的村庄,老老少少,忙的不可开交,那“扑嗵”、“扑嗵”的捶泥声,那泥咕咕的试吹声,那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看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咕咕从手上跳下的欢笑声,汇成一支美妙的交响曲。
白天,你走进杨玘屯,那真是个泥咕咕的世界,那大街小巷的两旁,那家家户户的院内、房顶、窗台、甚至墙头上也摆满了五颜六色待凉的泥咕咕。
宝贝评论
宝贝与描述相符0分